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

    信息发布者:武英杰
    2017-10-01 15:26:21   转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是丹江口水库,渠首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村,用水调度权属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约1432公里,调水量一期工程完成后年均为95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为宏伟的引水工程之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起河南南阳。渠首,一般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阳。渠首本意:是为了满足农田的灌溉、水力发电、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等的需要,在河道的适宜地点建造的由几个建筑物共同组成的水利枢纽,称之为取水枢纽或着叫引水枢纽。因其位于引水渠道之首,所以又称为渠首或渠首工程。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32分,历时10年建设,号称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正式开闸送水。

    2014年12月12日,习近平、李克强对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做出重要指示,张高丽部署。

    中国第一渠首—河南丹阳

    编辑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丹阳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开闸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缺水问题。干渠总长1432公里,规划年调水规模为13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阳淅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阳淅川

    中国第一渠首陶岔,在那个百万分之一比例的中国地图上是难以找到的,更甭说上世界地图了。

    可是,就是这个连淅川多数山民都不知道的小地方,自从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后,几乎一夜之间,便出了名。中央电视台午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河南省会天气的时候,用的那个画面就是陶岔。

    陶岔渠首工程由中国水电第十一局第五分局成立的陶岔渠首项目部承包建设,工期为2010年-2013年。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规划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这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河流联系起来,形成 “三纵四横”的水利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跨湖北、河南、河北,一路奔向京津。建设项目包括水源工程、输水总干渠工程、穿黄工程、调蓄工程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南阳淅川丹江口水库(一半水域南阳管辖)南阳淅川丹江口水库(一半水域南阳管辖)

    引渠总干渠渠首位于我县九重镇丹阳村,由此明渠引水自流至北京团城湖(渠首水位高程147.2米,团城湖水位高程49.5米,落差将近100米)。届时,渠首闸将下移80米,闸顶将加高至176.6米,水位也将提升至170米。渠首段干渠设计底宽50米、水深47米,由南向北干渠逐渐变窄变浅,到北京团城湖,渠底宽仅7米、水深3.5米。渠首闸段设计流量为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420立方米/秒;穿黄段流量为2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秒;到团城湖流量为70立方米/秒。干渠全长1267公里,工程计划在2014年底实现调水,年均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可以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沿线二十多座大中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等问题[2]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最早提出者是毛泽东主席。1953年,毛主席视察长江,对水利专家林一山同志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一点过来也是可以的。”毛主席的这番话,简言之就是“南水北调”。林一山认为有可能,并提出从丹江口调水可能性最大,也是最理想的引水线路。
      1969年元月,南阳地区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动用7县10多万群众,展开了陶岔大会战。历时六年,建成了引丹工程。工程主要包括库区引渠、渠首闸、输水总干渠、下洼枢纽和清泉沟泵站五个部分。丹江水经过引渠、渠首闸、总干渠,沿着禹山边沿,一路流向邓县、新野、唐河等县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阳淅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阳淅川

    为这些县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引渠全长4.4公里,渠深12—47米,开口宽度为150——500米,渠底宽30—35米。当库区水位为148.3米时,过水能力500立方米/秒。)(渠首闸闸门总宽度为38米,为5孔涵洞式,每孔宽6米,高6.7米。底板高140米,坝顶高度162米。打开渠首闸门,汉江水就像5条巨龙,喷涌而出。整个工程气势宏大,设计精巧,令人惊叹。)(闸东边是总干渠。全长8.9公里,开口宽100—300米,渠底宽2—8米,过水能力为120立方米/秒。)整个引丹工程规模宏大,气魄宏伟,六年期间开挖土石方6700万立方米,用断钢丝绳700余吨。有人做过测算,把这些挖出的土石方堆砌成宽、高各1米的墙,可沿赤道绕地球一周。如此浩大的工程,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很特殊,再加上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简单,其艰巨性和危险性可想而知。据《工程志》记载,工程建设中,有2880多人受伤致残,140多人长眠在了渠首大堤下。渠首人民的血汗没有白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拉开了序幕,一幕留芳千古的大剧正在上演!

    脚踏两省三县市,依偎丹江碧波水。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镇———素有“辣椒红天下,药香飘九州”美誉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南水北调渠首镇—九重

    九重位于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的东岸,这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九重名字的来历与“九重院”有关。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随着元朝军队在全国战场上的节节崩溃,

    南水北调渠首、核心水源地——南阳

    南水北调渠首、核心水源地——南阳(7张)

     为了保住血脉,元朝的王孙贵族在2000多名乔装打扮的宫廷卫士掩护下,兵分三路,冲破重重封锁向南迁移。其中一支40多人流落到今天九重镇西1公里的王楼村,从此隐姓埋名住下来。他们模仿王宫的样子修建了里里外外九重大院,并统一改“王”姓。历经沧桑巨变,“九重院”早已灰飞烟灭,而“九重”则以地名的形式沿用至今。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开工进入倒计时,作为中线渠首镇的九重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历史机遇。该镇抢抓机遇,按照“服务南水北调,建设生态渠首”的方针,以项目为支撑,把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镇建设和渠首开发作为四个工作重点,努力打造生态大镇、旅游名镇和经济富镇。
      九重集镇方圆两公里,五经五纬。交通路横贯邓淅,人民路连接厚彭,中州路辣市火爆,古城路焕然一新,光明路坦荡如砥。东有淅川东大门雄伟壮观,迎来送往;西有水上乐园廊桥回环,亭榭流彩;南有敬老院景美如画,鸟语花香;北有影剧院歌舞升平,灯火阑珊。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依偎身旁。登坎眺望,但见渔船穿梭,客轮长鸣;坡堤烟柳如画,松柏凝绿。览物抒怀,不禁情满于山,意溢于海[3]  。


      置身渠首陶岔,抬望眼,汤山温泉曾为祖师爷淋浴之地,石盘岗曾是赤脚大仙歇息之处,禹山头大禹治水在此察访,珠连山烽火台硝烟犹在眼前,宋长城遗址清晰可辨。南望武当山,金顶灵光辉映天宇;西眺香岩寺,古刹明灭若隐若现。

    南水北调渠首淅川丹阳风情小镇南水北调渠首淅川丹阳风情小镇


      鸟瞰引丹渠首,截断汤禹云雨虹桥飞架南北,巨闸吞吐丹江水,泵站汲水如蛟龙。杨湾涵洞穿透群山,清泉沟电站灯火通明,橡胶坝起伏有致,引水渠浩浩荡荡。遥想上世纪七十年代,豫鄂百万民工,云集陶岔,车水马龙,战天斗地,挖渠拦坝,凿山引水,其壮烈场面,惊天撼地。如今,机器轰鸣,车轮飞转,汤禹石材,滚滚下山。千余人参与营销,万余人受其恩惠,人民生活殷实,安居乐业。
      辣椒、烟叶、林果和中药材是九重镇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4200公顷,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更生村千亩金银花示范园、张河村万亩辣椒基地和刘沟、王楼的中华寿桃种植园等一批知名的示范园区相继出炉。与此同时,该镇在张河村还建成一座占地20公顷、河南省内最大的鲜椒交易市场,年消化辣椒500万公斤,成为拉动九重镇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以渠首为中心的万亩生态园如今正在紧张的规划建设中,并将逐步扩展至全镇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年内,九重的绿化覆盖率将达到80%,以确保南水北调“水龙头”的安全,让京津人民吃上放心的丹江水。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